时间:2017-7-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无量寺高青萝卜

无量寺高青萝卜河南河南省兴华农业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无量寺分社上蔡县无量寺全乡,涉及七块店村、竹园村、堰南村、五道庙村、寺西村、无量寺村、陈寨村、王连胡村、圪垱刘村、吴宋村、后陈村、郝庄村、苗庄村、张赵村、付刘村、坡王村共16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00″~°20′00″,北纬33°22′00″~33°30′00″。无量寺高青萝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邵店黄姜

  上蔡县邵店乡盛产黄姜,已有多年的历史,年种植面积1万余亩.

  邵店黄姜河南上蔡县邵店乡金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上蔡县邵店全乡,涉及籽粒村、棚楼村、卜庄村、小楼村、西岗村、邵店村、集北村、庙王村、高李村、刘岳村、前杨村、后杨村、十里铺村、丁楼村、石佛村、郭屯村、尹赵村、刘庄村、上岗村、苑寨村共21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23′00″~°33′00″,北纬33°14′00″~33°22′00″。

崇礼红薯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早起蒸,晌午剌,晚上还是红薯茶。”这句描述粮食供应紧张时代人们与红薯紧密联系的俗语,如今在上蔡县农村有了新的内涵。昔日被群众当作饲料的红薯成为餐桌上的新宠,以红薯为原料加工产业链条成为脱贫致富的“黄金链”。

“现在红薯全身都是宝,红薯是群众改善生活的上乘佳品,加工后还可制成淀粉,淀粉可制成粉条、粉皮,加工淀粉后的红薯渣可制糖色,还能喂猪、制酒精,红薯叶也是一道好菜,在城里的饭店可受欢迎了,红薯秧晒干后也是上乘的饲料……”日前,正在上蔡县城黑龙潭市场卖红薯的齐海乡柴冀村农民冀国选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他种植的2亩红薯获得了亩产多公斤的好收成,仅此一项就可收入多元。

 在上蔡县像冀国选这样种植红薯、发展红薯经济的农户有1.1万多户,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相关产业产值达2亿多元。

 上蔡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农民历来就有种植红薯的习惯,尤其是粉丝、粉皮更是当地农民的绝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的变化,人们对小杂粮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需求,该县紧紧抓住红薯种植以及农民传统的“三粉”加工优势,大力引导和鼓励群众发展红薯生产,拉长产业链,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了红薯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转变。

 崇礼红薯河南上蔡县留榜种植专业合作社上蔡县崇礼全乡,涉及格了朱村、枯河村、崇礼村、任庄村、岳徐村、西党村、孙村村、东党村、大付村、杨堂村、大朱村、坡朱村、大袁村、方堂村、后店村、张庄村共16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58′00″~°68′00″,北纬33°18′00″~33°35′00″。

崇礼红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东岸核桃雕花

东岸核桃雕花工艺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以上蔡县东岸乡的柴庄、大苏庄、小苏庄和小袁庄为盛。东岸乡位于上蔡县境东北边陲,西与朱里乡接壤,南与韩寨乡相连,北与商水县隔河相望。该乡历史悠久,市场繁荣,是上蔡县县境东北部紧靠商水县的一个大集,又是过去周口至汝宁府大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都为东岸核桃雕花工艺产业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多年的历史,据当地老艺人回忆,时值清初,东岸核桃雕花工艺已初具规模。三四十年代,以柴庄为首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加工制作桃核雕花工艺,产业发展达到鼎盛改革开放后持续发展。近年来,该工艺与时俱进,桃核雕花工艺枯木逢春,又有了复兴的新机。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品类繁多,除最早雕刻有古钱、蜂窝、猴头、盘丝、寿星老、诗词、谜语等“桃扣”工艺产品外;后制作范围不断拓展,手链、桃心、桃葫芦、桃印、绣球、佛珠、十二生肖、桃木剑、桃木刀及桃核宝灯等品类大规模加工生产。根据做工之精糙、品类之繁简,每人日加工、之数不等。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制作需经浸泡、清洗、上色、上光、晾晒、打眼、磨光及加工等诸多工序,该工艺原料主要来源于桐柏山和南太行山区。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制作考究、经久耐用,且物美价廉,除用于人们“避邪消灾”心理之需,更以其造型美观,花纹多种多样;图案千姿百态,细腻逼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该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东北、两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山东诸省,并经义乌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为天下华人和西方人所喜爱。

“白云翁”毛笔

孔老夫子为恢复《周礼》,带领着他的弟子们由陈蔡而厄于台,居然引发出了杨集这个“毛笔之乡”的一段千古佳话来。

 杨集,自古以来,就有制笔的传统,“无麻不成笔”这个孔老夫子留下的“经典”直流转到宋明才被一位来自浙江的白姓笔工所改写。由此,杨集“麻笔之乡”才渐渐地成了“毛笔之乡”。

民国时期,在豫南乃至苏皖、湖广,文人视书案上的“小大由之”相来如珍,“白云翁”这个名子在黉学蒙馆几乎成了毛笔的金字招牌。

 白家毛笔自明朝到白山林先生,迄今已传十八代。现年73岁的白山林先生的父亲白云翁(白山林父亲的号)在清末民国,名满天中,饮誉大河上下,长江南北。

“白云翁”毛笔独门独艺。秘不外传。现今,“白云翁”毛笔约有80个系列,四个类型。分羊毫、狼毫、鼠须、貂毛、香锂、马毛等。其中,尤以羊毫、狼毫混合者为上品。笔头园润、饱满、坚挺而富弹性。从原料到成品须经浸、落、梳、拔、整、配锋等百余道工序。

“白云翁”毛笔制品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颇为书画大家视为珍品,被书画大家们誉为“如锥画沙”、“如意神笔”。清探花程元璋对“白云翁”笔情有独钟,曾回县邑专程拜访,誉白家为制笔大师,清代著名理学家张沐对“白云翁”毛笔推崇备至,县邑李景梅在知赵县时曾以“白云翁”之笔书写“赵州桥”三字而轰动京师。

 建国以来,以白山林先生为代表的白家毛笔第十七代传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促使笔锋与牛角、塑料,有机透明玻璃进行了新的组合,具有实用耐久性和观赏性。中国书画院,河南省书画界及北京、西安、太原的书画大家欣然题写赞笔墨宝:“纵览云飞”、“青山白云”等,全国著名书法大家陈天然欣然题写“柔胜刚”。年9月,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亲临杨集视察白家毛笔制作,并亲题“妙笔生花”四个字。上蔡县杨集镇“白云翁”牌毛笔现已成为书画家和海外侨胞的案头之宝。年被评为“百年老字号”。

蔡酥梨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的特产。蔡酥梨是上蔡县的特产水果,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产品质量上乘,在豫南乃至全省远近闻名。

蔡酥梨

蔡酥梨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果,具有结果早、高产、早熟的特点(农历七月中旬成熟),且有盛果期长、容易更新等优点,盛果期年亩产万斤左右,一经栽植可受益百年以上,群众称之为“铁果园”。蔡酥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旱涝,抗盐碱,不论在山地、丘陵、沙滩、沟坡洼地都可生长。上蔡县既有岗岭,又有坡洼地,都适宜栽植蔡酥梨。上蔡的蔡酥梨,个大皮薄,脆甜汁多,营养价值高,除含80%的水分外,每百克梨果含糖12%—18%,碳水化合物12毫克。此外,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这些均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生食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清心火、解酒毒的功能。以蔡酥梨为原料,可进一步加工成梨膏、梨脯、梨罐头,促进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上蔡县栽植蔡酥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民间栽培已很普遍。但真正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每年阳春三月,村头宅院、沟旁河岸,“春暖雪压枝,原为梨花开”,洁白的梨花为乡村增添了无限的诗意;金秋时节,梨树上硕果累累,挂满枝头,黄绿色的、浅黄色的、棕褐色的,应有尽有。果农们摘下梨果,装篓装车,肩挑车载奔集市,换来鼓鼓的钱袋子。近年来,上蔡县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中,从实际出发,不断扩大蔡酥梨种植面积,并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全县栽培面积突破万亩,涌现出了一批几亩、十几亩甚至几十亩的专业种植户。全县蔡酥梨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化体系正在形成,并将很快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

洙湖珍珠红石榴

洙湖珍珠红石榴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洙湖镇的特产。珍珠红石榴个大,维生素极为丰富,果味甘甜,种植四年即可收益,市场销售潜力很大。

 驻马店市洙湖镇特大型珍珠红石榴基地,主要从事精品珍珠红石榴的科研、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以及优种苗木繁育推广和栽培技术咨询。公司的经营模式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下设亩珍珠红石榴示范基地,以及贮藏量吨的恒温保鲜库一座。已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珍珠红石榴余亩。在河南省上蔡县洙湖镇姚楼村,有一占地面积亩的特大“珍珠红”石榴基地,现已发展到10株硕果累累的大型石榴基地。

茱萸绛囊

茱萸绛囊源于上蔡县东汉时期蔡人桓景为避祸消灾,于九月九日登高于蔡国故城西垣中段的蔡河望河楼,佩茱萸囊,饮菊花酒,自此由上蔡广播天下,形成民俗,成为天下华人时逢重阳节的必佩之物。 茱萸绛囊由传统的十二生肖发展到眼下的凤凰报喜,喜雀登枝,孔雀开屏,仙鹤祝寿,鸳鸯情长,寿星捧桃,招财进宝,一心爱国,和平之鸽,情系华夏等40多个品种,造型逼真,惟妙惟肖,内盛茱萸粉末,佩带芳香溢人。

茱萸绛囊起源于东汉蔡人桓景登高避灾,俗成于晋、唐,盛于宋、明、清时,为天下华人重阳佳节的必佩之物。具有极强的民俗特色和文化价值,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魅力,直接影响着天下华人时适重阳佳节登高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

 自民国至今,尤其是建国以来和受1的冲击,该项民间工艺技术濒危现状严重,能缝制茱萸绛囊者寥寥无几。张社女士离休后潜心挖掘茱萸绛囊缝制工艺,为这一传统工艺新的复兴又重开了新机。二00六年张社缝制的茱萸绛囊参加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销,二00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蔡县捞面条捞面条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品种,在上蔡民间一般称“凉面条”。大约有多年的历史了,发源于上蔡,多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在不同的地方名称有些不大一样,有叫河捞面的,有叫床子面的,有叫饸饹面的,还有叫压河捞或叫轧河捞的。制作河捞时,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就是把面条煮过之后放在凉的白开水中或者现打上来的井水中过一下,去热,加上另外做好的汤子(同卤子),常见的有韭菜鸡蛋、番茄鸡蛋或肉汤等各种喜欢的汤子,凉面条是河南人夏季中餐中最常实用的主食,部分人追求口感,常在凉水中多次过水,味道更佳,有拔三拔之说,就是在凉水中过三次(肠胃不好者慎用)。民间有“凉面条打鸡蛋,呼噜呼噜两三碗”的俗语,以形容凉面条的好吃程度。捞面不同于凉面条,称凉面条为河南捞面纯粹是为了用语更为文雅的称呼,河南等北方地区直接称凉面条。凉面条广泛流行于河南等中国北方地区。凉面条是上蔡普遍的主食种类之一,有许多不同的做法,大致可以按冷热、荤素来分类。捞面条的做法主要是将在清水中煮透的面条捞出来,不加面汤而是直接浇淋提前做好的热菜或蒜蓉调味,拌匀后即成。

其中,煮透后面条捞出不在凉水中滤过,直接装入碗中浇淋菜品的适合搭配荤菜,而捞出后浸入凉水中将面条滤一至三遍待其温度变凉的适合搭配素菜或调制的蒜蓉。

制作中,面条可选细、宽各种种类,而菜品没有具体限制,基本上炒菜类都可,但是一般使用最普遍的则是番茄炒鸡蛋,关键是菜品必须足够咸,大致和咸菜的咸度差不多即可,另外就是菜中的汤水要多,否则浇淋到面条上之后会过淡或过干。

原料:面粉3杯、豆粉1杯、酱汤(盐1小勺,水10杯,堤鱼30g,海带20cm)、面条调料(南瓜60g,鸡蛋1个,牛肉g,辣椒丝少量)、肉佐料(酱油1大勺,白糖2小勺,切好的葱2小勺,捣好的蒜2小勺,芝麻2小勺,香油2小勺,胡椒面1/4小勺)。

做法:

1、在面粉里混合豆粉和稠,并用木棒卷后拉细而切成丝;

2、熬鲥鱼酱汤时放海带,并在酱汤凉后以盐调味;

3、牛肉切成丝加佐料炒出来;南瓜切成丝腌一下再炒;鸡蛋煎成黄、白鸡蛋切成丝;准备辣椒丝当作调料;

4、把煮出来的面条用凉水漂一漂,盛在碗里倒酱汤再放调料。

黄埠麻绳

“纺车响,财源广。”这是流传于上蔡民间的一句话。素有黄麻之乡的上蔡县黄埠镇有着久远的种植黄麻、加工麻制品的传统。由于黄麻可以制作布料,绳索及织制麻袋;经加工处理,可织制麻布及地毯等;嫩叶供食用。在县政府的号召下全乡种植黄麻1.2万亩,产品俏销全国。出口多个国家。为黄埠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赞赏

长按







































鐧界櫆椋庝紶鏌撻斿緞
娌荤櫧鐧滈鐨勪腑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caizx.com/shcxzf/17.html

------分隔线----------------------------